晨阳斜斜漫进车间,麦香裹着油香绕过操作台时,闫斌林已握着勺子稳稳舀起面糊,落进压饼机里;在机器嗡鸣作响的运转声中,面糊金黄渐染。不过片刻,掀开盖时便见一张张压饼泛着金灿灿的光,脆响似咬开新麦。
装袋、码入“好味道”纸盒,这些压饼带着香气,等候着顾客寻香而来。这里是阳泉市高新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村口的邻家好味道压饼厂,闫斌林正是负责人。他总笑着把这儿称作“小作坊”,可洁净的操作台、运转有序的机器,连空气里的香味,都藏着这“小作坊”实实在在的有声有色。
半年觅得“好味道”
2023年,闫斌林和合伙人任来寿在小西庄村口撑起了“邻家好味道”的招牌。最初的半年,压饼厂没急着开门迎客,反倒成了他的“练兵场”——每天守在操作台旁反复调试,面糊倒多少能压得圆整,压饼机手柄压下的力度得反复拿捏:轻一分太厚,重一分饼则太薄,他就不断尝试,一点点找手感;盐、油、香料的配比更是试了又试,做出来的压饼没往出卖,而是送给邻里品尝。“不够香”“不够脆”……一个个细小的反馈都被他记在心里,慢慢熬出了适口的配方。
“最大的困难就是刚起步时,饼再好也没人知道。”闫斌林提起往事,语气里仍有几分感慨,“多亏了村里帮衬。”小西庄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郝俊红在村民群里宣传,还向邻村吆喝,名气总算慢慢打开了。如今的压饼厂早已步入正轨,每天天还蒙着浅亮,五点多的晨雾里,他就和任来寿钻进车间。四十斤面粉揉进晨光,调面糊、压成型,机器嗡鸣里裹着麦香。三个多小时忙碌下来,额角的汗还没干,二百多袋散装压饼就带着热气出炉了,装盒后,二十来盒精致礼盒就在角落码得整整齐齐。指尖拂过刚封好的饼袋,那股麦香里,藏着他从“试错”到“定心”的踏实,也稳稳撑起了压饼厂的品质口碑。
方寸饼里藏匠心
热水徐徐浇进面粉,手腕轻搅间,面团渐渐揉出温润的光泽;压饼机温度缓缓上升,恰好稳定在190到200度之间,闫斌林细细在模具内壁擦上一层薄油,“这样饼才不粘,边缘还能脆得均匀”。待面糊舀进压饼机,压杆按下时带着恰到好处的力道,不过一分钟,掀开盖便是张泛着油亮的压饼,冷却后或装袋、或入盒,仓库、生产间、成品间各司其职,每一步都透着熟稔的章法。
这日复一日的工序里,藏着闫斌林最在意的“门道”。“你说压饼没技术?配料里全是学问。”他语气较真,“一斤面配多少盐、多少芝麻、多少水,差一点味道就偏了。”车间里,10台压饼机一字排开,没有流水线的轰鸣,只有手柄落下时匀实的力道,速度虽慢,却让每张饼都带着手工的温度。“咱不比谁做得多,要比谁做得好。”他常跟搭档念叨,“手工慢是慢,但东西就是吃个实在味儿,要是味道差了,再便宜也没人来,咱要的就是咬下去那口扎实的香。”
这份实在,更藏在原材料里。压饼用的芝麻和花椒叶等,都是他精挑细选、特意定制的。“只有选上等的原材料,才能熬出那口地道的香。”闫斌林拿起一片刚出炉的压饼,麦香混着料香漫开,“没加添加剂,吃的就是粮食本味,咱这‘邻家好味道’,名字里就带着‘好’字,不能砸了招牌。”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,让每一张压饼咬下的是酥脆,品到的是匠心。
乡情饼香共成长
从当初送邻里尝鲜的“试吃饼”,到如今“生产围着订单转”的热闹,邻家好味道压饼厂两年多的时光,浸着口口相传的实在滋味。“现在不用愁卖,熟客知道好吃,会提前订,要散称或装盒都随心意。”闫斌林笑着说,每天车间里的压饼,或装成透明袋,或码进礼盒,远近顾客都愿意跑一趟自取——有的是自家当零食,有的是逢年过节拎着走亲戚,“做多少基本能卖多少,心里踏实”。
这份踏实里,藏着“邻家”的接地气:礼盒从设计到画图,都是他们自己琢磨定稿,再找厂家定做,没有华丽包装,却透着家常的用心;压饼机有小毛病,闫斌林和任来寿也不找人修,而是自己对着说明书捣鼓。就像他对小西庄的感情,打小在村里长大,办厂时毫不犹豫租下村房、按时交租,“回村里干事,心里敞亮”。
这份心意换来了双向奔赴:村里当初帮着宣传打开名气,如今压饼厂也成了小西庄的“招牌”——提起“邻家好味道”,就知道是小西庄的压饼,无形中帮村子打响了名号。而小西庄近年多点开花的产业,更让这份联结愈发紧密:村企的花卉基地、不远的酒厂与砂锅厂,常能看见顾客“串场”,“买完酒来捎两袋压饼,拎着压饼再去砂锅厂挑个锅”,闫斌林说这话时,眼里满是暖意。
临近中秋,邻家好味道压饼厂的车间里,闫斌林和任来寿忙碌了起来,压饼机的嗡鸣比往常急了些,闫斌林舀面糊的手也更利落,礼盒堆得像座小丘,盒面印着他们自己设计的纹路,透着家常的温软。
这热热闹闹的忙碌,是饼香与乡情的交融。那脆生生的饼香里,藏着乡村振兴最暖的烟火气,也藏着小西庄日子里的踏实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