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星熠熠,暖护万千居民。阳泉高新区大连街管理服务中心天峰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杨红星,深耕社区15载,始终以“党建引领、数字赋能”为核心,打造“管理精确化、服务人文化、运行智能化、手段信息化”服务模式,切实将居民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社区治理的“参与者”,构建起“需求精准对接、服务透明高效、参与持续活跃”的智慧社区新生态。
数字赋能”提效率 便捷服务唤醒参与自觉
“居民对社区的信任,始于‘办好一件事’。”杨红星回忆说,“曾经,‘材料多、跑趟多、等待久’成为居民办事常态,不仅容易引发不满情绪,更让大家对参与社区事务逐渐失去热情。”为此,杨红星聚焦“办事难”,创新推出“居民办事指南”平台,以“四事分办”为核心,打造便民服务体系,让居民在“少跑腿、好办事”中感受社区温度,主动参与治理。
社区将居民高频事务分为“个事、社事、专事、难事”四类,依托数字化升级服务。线上推出“一键通”,居民扫码即可上传材料、查询进度,避免重复提交。针对重点业务,特别设置可视化进度条,四个关键节点实时推送提醒,让办事流程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。线下同步推行“三个一”服务:材料“一单清”,如“低保申请”仅需准备5项核心材料,清单式告知清晰明了;时限“一表定”,“居住证明”等简单业务实现立等可取,无需长时间等待;责任“一人跟”,安排专属岗位人员全程对接,办事疑问随时解答。针对跨部门“专事”,建立“1小时响应”机制,社区提前预审材料、梳理流程、并联办理,大幅缩短办理周期。同时推出“错峰办、随时办”服务,灵活调整办事时间,有效解决了上班族“难办事”的困扰。
同时,社区利用“邻里微光”小程序服务云平台,可随时随地在移动终端实时录入信息,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,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;定期推送医保缴费、养老补贴等政策法规,搭配通俗解读和操作指引,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居民。
“红色物业”解难题 化解矛盾助推协同共治
物业是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为破解“物业管、居民怨”难题,杨红星创新物业模式,着力推动物业、业委会与居民三方打破壁垒、协同发力。
2023年天峰北苑A区业委会换届之际,她牵头成立功能性党支部,大力推行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机制,社区党委成员担任业委会指导员,物业经理兼任党支部兼职委员,由此构建起“红色物业+红色业委会”的双驱动格局;同时借鉴信托制理念,搭建“业主大会-物业公司-全体业主”三方共治构架,联合居民代表、志愿者共同建立“居民提事-民主议事-专业办事-阳光督事”的完整闭环,让每一项决策都贴合居民需求、接受居民监督。
物业矛盾的核心往往聚焦在“资金管理”上,为打消居民顾虑,北苑A区采用“基础服务费+公共收益”双轨资金池,配套建立“双账户+双密钥”管理机制,任何资金动用都需业委会与物业双方共同签字确认,每一笔支出都及时公示。这种透明化管理不仅赢得了居民信任,更让物业费收缴率从65%大幅提升至92%,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也随之显著提高。
针对天峰北苑B区这一曾经的“三无小区”,杨红星在2024年1月引入东桦物业,以“社区托管+信托制”为基础,构建起“居民下单-物业接单”的高效服务体系,彻底改变小区的治理面貌,居民参与度从10%跃升至50%,社区满意度达98%。东桦物业也因此获评阳泉市“星级枫桥家园”,成功入选省、市、区物业红榜,成为“三无小区”管理的典范。
“平台聚能”凝共识 多元力量赋能自治活力
居民是社区治理的“主力军”,志愿者则是串联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。社区通过“线上招募+线下动员”双渠道广纳志愿力量,不仅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,还会根据服务需求精细划分岗位,让居民能依据自身专长“点单式”参与。同时打造“峰邻积分·心心向党”管理平台,以积分兑换服务、生活用品等方式,切实调动起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。
为凝聚居民自治合力,杨红星将民情反馈放在突出位置,创新推出“单元回音壁”,为居民搭建起表达诉求、反馈心声的便捷平台。在此基础上,建立“评价-整改-升级”全链条机制,定期召开“和峰议事会”,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与居民代表面对面协商,推动社区服务从“能办”向“好办”提质升级。
“诉求能真正落地,我们当然愿意主动参与社区事!”居民秦大爷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前不久,天峰南院居民反映“缺乏室内活动场所”,社区立即依据“四事分办”机制,组织居民代表召开专题会议,积极对接物业与地产公司,最终将8号楼闲置商铺改造为功能齐全的活动空间。
社区还精心建设“峰邻”服务站,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及时同步社区、物业的工作动态。成立“峰邻会议室”,深入挖掘居民与物业公司中的治理潜能,让更多“身边人”成为社区治理的“主力军”。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建设“暖新驿站”,推出“8+N”暖心服务,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。
如今的天峰社区,不仅有智慧服务的 “速度”,还有机制创新的 “力度”,更有居民参与的 “热度”。这颗闪耀在社区一线的 “红星”,正以深化多元共治为核心,用 “数字赋能” 破难题,靠 “平台聚能” 汇合力,让智慧社区的新生态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,愈发鲜活、愈发坚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