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高新区小西庄村的阳泉泉白酒酒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,阵阵醇厚的酒香顺着通风窗飘向田野。从2020年的家庭小作坊到2024年正式注册的规模化企业,短短四年间,这家承载着阳泉两代人酿酒记忆的酒厂,在任国强的坚守下,让消失二十余年的“泉白酒”重新回到了当地人的餐桌,也为这座工业城市的传统味道续写了新的篇章。
缘起父辈:一场跨越半世纪的“寻味之旅”
提及泉白酒的渊源,任国强的思绪总会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阳泉。“1976年,阳泉就有泉白酒了,我父亲当时就是酒厂的酿酒师,那时候厂里酿出的酒,街坊邻居都爱喝。”在任国强的童年记忆里,父亲下班回家时身上淡淡的酒香、酒厂车间里蒸腾的热气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,构成了他对“泉白酒”最初的印象。这种印象随着成长逐渐沉淀,成为他心中难以磨灭的“家乡味道”。
然而,进入2000年前后,受市场经济转型影响,曾经风靡一时的泉白酒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“那时候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,总觉得这么好的酒,不应该就这么没了。”任国强说,尽管泉白酒停产后,他曾尝试过销售其他品牌的白酒,但始终找不到记忆中那种醇厚、甘甜的口感。对泉白酒的执念,让任国强萌生了“自己酿酒”的想法。
2020年,任国强在小西庄村搭建起简易的酿酒作坊。回忆起作坊初创时的场景,任国强笑着说,虽然条件简陋,但当第一锅酒蒸出来,闻到那熟悉的香味时,他知道“这事儿没白干”。随着口碑逐渐传开,周边村民纷纷上门买酒,作坊的规模也慢慢扩大。2024年,在阳泉市及有关部门政策的支持下,任国强的小作坊正式升级为“阳泉泉白酒酒业有限公司”,曾经的“民间味道”终于有了规范化、规模化发展的平台。
匠心酿造:从深井水到桑皮纸的“细节之美”
走进阳泉泉白酒酒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陶缸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却不刺鼻的酒香。“我们的酒,从源头就和别人不一样。”任国强介绍道,酿酒所用的水源,是取自小西庄村地下800米的深井水——这里远离污染,水质清冽甘甜,富含多种矿物质,正是这独特的水源,赋予了泉白酒“闻着香、喝着甜”的核心特质。
“酿酒没有捷径,传统工艺不能丢。”任国强始终坚信,只有坚守古法,才能酿出真正的泉白味道。在泉白酒的生产流程中,从选粮到成酒,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传统手工工艺,丝毫不敢懈怠。
第一步是选粮,泉白酒选用的是优质高粱,颗粒饱满、淀粉含量高,任国强会亲自筛选,剔除杂质与碎粒,确保原料品质;第二步是粉碎,高粱需粉碎至“粗碎不烂芯”的程度,既便于后续发酵,又能保留粮食的本味;随后是润粮,用800米深井水将高粱充分浸润,让粮食吸收足够水分,为蒸粮做好准备;蒸粮环节则讲究“熟而不粘、内无生芯”;蒸好的粮食冷却后,加入大曲,搅拌均匀后装入陶缸,进入关键的发酵环节——地缸发酵28天,期间要严格控制温度与湿度,让微生物充分作用,转化出丰富的风味物质;最后是蒸酒,采用小锅蒸馏的方式,分段接酒,只选取品质最佳的“中段酒”,确保每一滴泉白酒都醇厚绵柔。
“我们坚持‘小锅小缸’,虽然产量低,但能更好地把控品质,保证每一瓶酒都是精华。”任国强解释道,相较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,手工酿造虽然耗时耗力,但能最大限度保留传统白酒的风味,这正是泉白酒的“灵魂”所在。
除了酿造工艺,泉白酒的包装设计也处处体现着任国强的匠心。“包装是酒的‘外衣’,既要好看,也要有意义。”任国强亲自参与每一款包装的设计,力求让包装与酒的品质相匹配。其中,瓶装系列以简约大气为主,透明玻璃瓶搭配木制瓶塞,标签上印着古朴的字体,尽显低调质感;而封坛系列则更具传统文化韵味——任国强沿用古老的封坛方法,用四张桑皮纸分成八个角将坛口密封,“四张纸代表‘四平’,八个角象征‘八稳’,合起来就是‘四平八稳、长长久久’,既是对酒的保护,也是对消费者的祝福。”
反哺乡梓:从“复兴味道”到“助力振兴”
“我是小西庄村人,能在家乡把泉白酒做起来,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,现在公司发展了,也该为村里做点实事。”任国强说,自公司成立以来,他始终坚持“用工优先选择本村村民”的原则。
对于泉白酒的未来,任国强有着清晰的规划:一方面,继续坚守传统工艺,不断优化酿酒技术,让泉白酒的品质更上一层楼;另一方面,加大品牌宣传力度,让更多人了解泉白酒的历史和文化,让这一“阳泉老味道”走出山西,走向全国。“我最大的心愿,就是让泉白酒成为阳泉的一张‘名片’,让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,提到阳泉,都能想到泉白酒的香味。”
夕阳西下,小西庄村的炊烟与酒厂的酒香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温馨的乡村图景。在任国强看来,泉白酒不仅是一种饮品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、一种乡愁的寄托。而他所做的,就是用匠心守护这份传承,用行动书写属于泉白酒、属于阳泉的新故事。(郝纭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