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2日,记者走进高新区杨家庄乡北杨家庄村的大棚,半米高的玉米植株在阳光下舒展着墨绿挺拔的叶片。北杨家庄村村民、大棚负责人杨建平说:“这批糯玉米是今年4月底种的,用贾银福师傅教的‘早晚浇水法’,加上发酵鸡粪作底肥,根扎得深,口感也差不了。”
今年2月,杨建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承包村里的5个大棚。谈及这次勇敢的尝试,作为农业“小白”的杨建平不禁感慨,“当时我心里确实没底,但想着既然决定做,就要把它做好”。面对陌生的农业领域,她没有丝毫退缩,而是一头扎进学习与实践中。从研究土壤成分、调配改良方案,到精心挑选优质种子育苗,再到探索防控病虫害的方法,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。
首次尝试自主育苗的杨建平,面对种子出芽率低、幼苗长势不均等棘手难题,一时愁眉不展。关键时刻,她想起村里72岁的种地“老把式”贾银福。在贾银福手把手悉心指导下,杨建平从营养土配比到温湿度调控,从播种深度到间苗时机,每一个步骤都严谨规范,她终于踏上了自主育苗的正轨。如今,3个大棚被精心规划用于糯玉米种植,有花糯玉米、白糯玉米和黄糯玉米等品种。其余大棚种植着黄瓜、豆角、生菜、油麦菜、西红柿等十余种蔬菜。
“瓜类的种子要一粒一粒插进去。”“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,连浇三天,菜苗就能稳稳扎根。”“不同的玉米品种得隔开半米远种植,不然开花时花粉一混,口感就变‘杂’了。”……贾银福一辈子扎根土地,他传授的这些“土方法”,让毫无经验的杨建平少走了不少弯路,也让杨建平对未来的丰收多了几分信心与期待。
隔壁的大棚内,泥土垄间的西葫芦苗错落生长,舒展着锯齿状的宽大叶片,黑色的滴灌管整齐铺设在畦埂间。豆角、黄瓜、油麦菜等则在另一侧的大棚里“列队生长”。工作人员杨艳艳穿着迷彩服,在苗圃前手持铁耙松土。相邻的连栋大棚里,豆角蜷着“触须”攀向竹竿,杨建平专注地给豆角搭架。她双手熟练地摆弄竹竿,将它们固定成支架,动作利落又细致。“给豆角搭架能够促进光合作用,让植株通风透气,结出的豆角才会又长又直。”杨建平擦了擦额头的汗,看着整齐排列的支架解释。
杨建平种出健康蔬菜的妙招,还在于她始终坚持不打农药、不施化肥,用传统的方式培育每一株作物。大棚外侧整齐堆放着黑褐色的农家肥,这些是她从附近村庄养鸡场收购的鸡粪,经堆肥发酵后转化的天然养料。她始终坚信,只有用农家肥滋养,蔬菜才能拥有“好体格”。
谈及未来规划,杨建平望着整齐排列的玉米植株,眼中满是憧憬,开始细细算起了账:“这批糯玉米品种优良,预计7月就能上市,香甜软糯的口感准能吸引不少顾客。等玉米采收完,8月就接着再种一茬豆角。轮作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、养地培肥,还能有效避免连作带来的土传病害。多品种种植能分散市场风险,就算某一品种行情不好,其他品种也能保障收益,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法子。”